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约翰福音精意

汤普威廉

  一、主耶稣弥赛亚的工作

  在受洗的时候,主开始觉悟他必须着手实现弥赛亚的工作;从天上来的声音“这是(或你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无疑的含着这个意思。所以他立刻退到旷野去,考虑他将要成为一个何等方式的弥赛亚。耶稣受试探的故事自然是一种比喻式的记录,描写他灵性方面奋斗的情形。这既是他自己告诉门徒的,其中心要义就是说明主拒绝了当时流行的弥赛亚建立天国的三种策略。

  不以肉身方式建立神的国

  他要依据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之宴”,(赛二十五6)实现太平盛世的景象,解决人民的饮食问题么?他要作一个该撒式的弥赛亚,征服天下万国,控制万国尊荣,由大卫的宝座上发号施令,以公义宰治天下吗?(赛九6-7)他要以不可否认的凭据证明他神圣的使命,在众目睽睽之下由殿顶上一跃而下,安全落在圣殿院子之中,使人笃信不疑么?(但七13-14)每一个观念中都有真理存在。当人类遵行上帝的国和他的义的时候,他们的衣食就不会缺乏。(太六33)上帝国也是实行上帝的旨意,而以公义治理天下的政权。(太六10)基督是有无上的权威可以调遣天上万军用以自卫的。(太二十八18、二十六53)然而主若采用其中任何一种策略,或同时采用这三种策略,为建立天下之道,仍然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在内。它们都是只能取得人民表面的服从,而不能取得其心悦诚服的效忠;能管束人民的行动,而不能控制人民的感情和意志。他若以非常的方法化贫瘠为沃壤,造成民丰物富的太平景象作为利诱,人们的物质欲望反将增高,而对于神的真道却未必能助长。他若鼓励别人所崇拜的,就只是一位属世界的君王而已。他若用惊人的神迹为证据,使人无法否认他的福音是出于上帝,人们纵或接受,亦系出于勉强。换言之,主所拒绝的都是投入私心所好的策略。上帝的国既是以爱为经纬,绝不能以这种策略来建设。

  主耶稣的弥赛亚观

  于是便将世人的弥赛亚观念完全予以摈弃,而只保留了中心的意义,那就是建立上帝的国。他决定以实行全爱的生活,宣传全爱的教义为入手。他所有的神迹神力,完全运用在爱的工作之中。虽然如此,这些为爱人而施行的神迹,常常变成了天国运动的阻碍。人们常因此把他看为一位行异能的术士,而对他发生一种毫无灵性意义的好奇心理。因此,主也不曾“因噎废食”而停止施行神迹,因为全爱面对着迫切需要的时候,绝不肯有所顾忌而袖手旁观也。

  施洗约翰派人请问耶稣是否真为弥赛亚的故事,是一件极堪玩味的。他在为主施洗的时候已经认明了主的身份。但是,自从在监狱里听说主的工作以后,他又开始怀疑了。他听说有些瞎眼的人看见了,耳聋的人听见了,口哑的人会说话了,甚至也有死了的人复活了,附着人身的鬼被赶出去了;然而弥赛亚应该作的,除暴安良,扶持弱小以建立王权的工作,何以一无所闻呢?所以他派人去质问说:“那应当来的人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主的回答完全是针对着约翰所怀疑之点而请他重新考虑。另外又加上了一点──“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十一1-6、路七18-23)若是我们接受这个指示教我们有何发现呢?大的权能么?当然。但是,最可惊异的,并不在乎权能。我们所发现的,是完全屈服在爱的统治之下的权能;这好像是上帝国的一个定义。

  从撒种比喻看神的国

  最初他的工作是公开的。以后他的政策稍有转变,而集中精神去训练他所拣选出来“常与自己同在”的十二门徒。(可三14)大约在这时期他讲了一个撒种的比喻。在我们看来,这比喻是简单明了,出色当行,但是与其下文所引证的以赛亚的话──“看是看见,却不明白……”(可四11-12)──却甚不调协。然而,我们必须问一问这位撒种的人,所撒的到底是什么种子(道理)?并非劝人为善,乃是宣讲神的国,在犹太传道中,以宣传方式推行上帝之国,已经是旷古奇闻;而神的国竟会有时候完全失败,有时候暂时成功而后终归失败,而只是偶然有机会生根长叶以至于成熟等等,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异想。因此,主对被拣选的门徒说:“神国的奥秘(对于入门者宣布的秘密)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见却不晓得,听见却不明白……。”(可四10-12)

  建立上帝的国既是藉着至大之爱激发人的爱心,撒种的比喻自然是最恰当的表示着他的至理奥义。

  主既拣选了十二个人“叫他们常和自己同在”,就带领着他们离开了是非冲突的犹太领土而走到异乡去,作了两次长途旅行,使他们对于主作进一层的认识。他们先到了推罗、西顿,从那里回来,又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当他知道他们已经有了相当基础之后,他便问他们说:“人说我是谁?”他们向他报告了社会上一般人的猜测。他又问:“你们说我是谁?”彼得灵机一动,爽直的回答说:“你是弥赛亚。”虽然在以往施洗的约翰曾经这样为耶稣作过见证,主知道彼得并不是道听涂说;这是他赤诚的心灵由上面得来的启示。

  以牺牲的爱建立神的国

  门徒既然认识了他的身分,主便又开始了两件新的工作。第一,他开始向他们讲说一条新的道理:“人子必须受苦。”他用这个新的道理代替了他在旷野试探中所摈弃的旧观念。这道理在当时连彼得也未能领略;然而这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道。“人子必须受苦”,因为“至爱”的表现是牺牲,如此才能赢得人心。而牺牲的真义,是为了爱的缘故,去担任那不必担任的劳碌,去忍受那无须忍受的痛苦。爱心得到了果报,当然是人间最大的乐事。天国的乐事是充满了甘心乐意的牺牲。在自私自利的现世生活中,牺牲总是痛苦的经验。不过神国的建立,却完全寄托在牺牲痛苦的奋斗之中。

  此后,主耶稣便谆谆不倦的向门徒申明这条新的道理。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准备以后,他才领他们实际踏上痛苦和牺牲的路线。这路线的起头是耶稣登山易容,其结尾是他在各各他被钉在十字架上。在登山易容的经验中,律法的代表、先知的代表、和新秩序的代表,是在讨论主要到耶路撒冷牺牲去成就的“新出埃及”。“新出埃及”有双重的意义:在主说是从容就义;在信徒说是由罪得救。当这位弥赛亚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灵,向耶路撒冷京城出发的时候,有两位门徒曾私心的向他要求,在他得荣耀的时候,准他们占居机要位置。他的答覆是“你们能否分担我的牺牲”──因为主的荣耀就是他的牺牲。

  而他们到达耶路撒冷的时候,主耶稣故意按着撒迦利亚的预言,布置了他荣入圣城的仪式,当作向大祭司挑战的一种姿态。他这样作法,是要使他们非以救主的身分欢迎,便以亵渎之罪将他置之死地。他当然知道他们所要采取的是那一条路线,主耶稣曾屡次提到他快要来临。他虽未曾说明这是第二次来临,但是“二次来临”的信仰并非完全无因。主所说的是“人子要来”。在大祭司面前他直截了当的说人子之来已经是眼前的事实。“从今以后,人子要坐在上帝权能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路二十二69、太二十六64)路加福音的“从今以后”和马太福音的“后来”都是错译原文。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原文都是“从现在起”的意思:用两个不同的说法表达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据。主是在说但以理先知的预言就在此时此地应验了。

  神的国是从十字架上施行统治

  就能力说,主在十字架上被举起来的时候,上帝的国就成立了。从那时候起主就是“驾着云彩降临”;因此就是现在的事。他是从十字架上施行统治。然而这位还不是人尽皆知的事。万目共睹、万口交诵、万心共信的阶段,还须俟之将来。主耶稣第二次降临的盼望,就是指着这件事说的。

  上帝的国在乎人类的心灵中,是从十字架上大放光辉的至爱所生发的爱心和信心;这至爱在这个世界中乃是上帝的荣耀──上帝本体的光辉;人生中由此而激发起来的爱心和信心,乃是圣灵保惠师的工作,保惠师是在主得了荣耀以后才赐下来的。(约七39)

  主的最后目的,是要使人解脱那由于这必死的身体所产生的一切束□。神国所以不能今世完全实现,至少有两个重要理由:第一,它是一个冲破了时间限制而包含古今历代信徒的团契。第二,每一位初生的婴儿就具有自私自利的原罪,所以对于上帝国的实现,便是一个潜在的阻力。因此,十字架乃是上帝国的标记,因为在人世之间上帝国的成就完全是靠着牺牲。十字架不是失败的象徵,而是无畏无惧永胜永捷的象徵。至于上帝国最后的胜利,只有到上帝预定的时间才能完全实现。

  以上所描写的基督,其材料虽然完全是出自符类福音,其性质则为约翰一派的思想。足证作符类福音的人所未能切实了解的个中真义,约翰首先体会出来而为之解释明白了。

  近来在欧亥伦谷(Oxyrrynchus)发现的《圣言集》,其中虽没有约翰福音所惯用的语句和字眼,其精神则与约翰福音十分相似。这个有力的旁证,更显明约翰福音是最能代表耶稣心意的一卷福音。最初门徒们以不能了解主的心思意念;一方面是因为主的思想太新奇,另一方面是因为主所必须借用的这些名词中,含带着种种歧义。因此,符类福音只能使我们听见主本来的话语;约翰福音却能使我们领会其话语的本来用意。

摘自:约翰福音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