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亚伯拉罕为所多玛代求
迈 尔

  经文:创世记十八22-23

  日渐西沉,亚伯拉罕的访客告辞翻山往所多玛而去;亚伯拉罕也陪他们同行,要送他们一程。三人尚未抵达这罪恶满盈的城市,它的上空已乌云密布,显然将有一场雷雨。那天晚上,只有两位天使进了城,他们的另一位同伴在那儿呢?噢,他逗留在后与朋友亚伯拉罕进一步交谈,把自己心中所拟定的全盘计划告诉他。传说中他们两人交谈的地方是在一座山头,从那里可以俯视那条狭长的溪谷,溪水直往死海沉鬱的水面流去。

  主耶和华为何不与天使偕行到所多玛?是否因为惩罚并非祂的例常行动,是祂所不喜悦的?当然,掌管王权的审判者原可差遣他人执行他的命令。“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太十三41-42)

  但却有更深刻的理由。亚伯拉罕是“神的朋友”,友谊意味著有权被告以向他人隐藏的秘密。“神的奥秘向著敬畏祂的人彰显。”所以,主对祂的门徒说:“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约十五15)我们若是亲近神,许多向著智慧人隐藏的事却会向我们彰显。七十士译本的译法把这点表达得极为传神:“我所行的事岂能向我的仆人亚伯拉罕隐藏呢?”(创十八17)。行事之先,主必告知祂的圣仆和先知。

  然而,以下的话又进一步指出,神所以充分表露自己心意的理由:“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创十八19)神是否担心,若未曾显明他们的罪孽并祂的怜悯,就把平原上的两座城毁灭掉,将使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怀疑神审判的公正性?在这件事上,神让我们对祂的性情有了不同的认识,原来祂良善或严厉的作为,背后都有原因。虽然祂的判断深不可测,像这样的一次对话却光照其中,恰似彩虹以它无与伦比的美丽闪烁在瀑布氤氲的渊面上。

  一、神严肃的宣告  

  “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创十八20)多么生动的描写!那儿,峡谷的远方,两座城沐浴在斜晖中,静谧而安详。没有声音传入这位先祖的耳鼓,没有那种滔滔喧嚷。虽然远方的所多玛在暮色中显得无比宁静,但神却听到了罪恶的声音。那是被迫捱忍著伤痕的大地所发出的哀嚎,是奄奄一息的受造物在痛苦中的呻吟,也是受暴力和情欲迫害的人所发出的悲鸣,是少女、妇人和小孩的哭声。这些声音传入了万军之主的耳中。是的,每一桩罪行都有一道哭声,“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创四10)它持续不断地哭,直到被基督的血所发出的更大声音制止,这血“所说的更美”。(来十二24)如果每桩罪行都有一道声音,人的一生、一座城汇集起来的声量该有多大!今天,神岂不仍在——数落我们的大城—一“它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

  “我现在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创十八21)神在奖惩之前,总先细细考察每桩事件的真实状况。譬如他在下令砍掉那棵危害果园土壤的树之前,已连续三年前往探看它有否结实。祂鉴察一切,毫不遗漏。祂甚至不请自来地进入我们最神圣的隐密处,因为在祂眼前一切都是赤露敞开,我们必须面对祂。祂倒也随时,甚至热切地,愿意原谅我们。然而,像那天晚上发生在所多玛的那种穷凶极恶的罪行,却已足够判定这座城的命运了。审判者亲身目睹了罪行的发生。

  “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创十八21)耶和华的这番话听在亚伯拉罕耳中,自是恶兆当前,他清楚明白这指著所多玛即将遭到毁灭,因为他在祷告中一再提到它将临的噩运:“无论善恶,你都要剿灭么?”(创十八23)有什么是神不知道的呢?在祂原无黑暗与光明之分。然而,祂说:“我也必知道。”若有不遵守神诫命的人读到这里,让他切记,任何秘密都逃不了神的耳目。祂会察出你罪行中最隐密的细节,将它们暴露在天地间,以公义毫不留情地审判。

  二、这项宣告带给亚伯拉罕的震撼

  天使一前行,留下亚伯拉罕与主耶和华单独对谈时,他完全被方才的宣告吓著了,心中翻腾著惊涛骇浪,几乎不敢劝阻神:我是何等人呢?只不过是“尘土”。然而他不得不试图挽回威胁著这两座城的噩运。  

  关心罗得安危--促使他代求的动机有两层:第一层,出自对他的亲人罗得的自然关切——自从罗得离开他之后,二十年转眼已过去;他对罗得的关爱却从未中断过,总忘不了这人原是他已故兄弟哈兰的儿子,曾追随在他左右,勇敢地陪伴他渡过艰辛的沙漠之旅。几年前,当他英勇地从基大老玛手中把罗得救出时,这些往事便会涌现心头。现在,对他天然的关爱促使他不辞艰辛地要挽救所多玛,以免侄儿在灭城的当头也遭殃。真正的宗教情操总不喜欢摧毁,而是要实现一切天然爱心的要求。  

  关心神的公义--另一层顾虑是恐怕城的全然毁灭会导致邻近居民对神的性情产生偏差的认识——亚伯拉罕并不否认富庶却颓靡的峡谷上有许多居民活该毙命,但他实难想像全城的人都同样堕落;如果所有人一概被剪除,他深怕邻城的居民将有理由怀疑神的公正;既然神不分义人和恶人一律剿灭,他们自可谴责祂不公。  

  历代神的忠仆总是极力维护神的形像。摩西宁可放弃身为选民祖先的荣誉,也不愿外邦人耻笑神说祂并不能把自己的选民带入应许地。(出三十二10,民十四12 )当以色列民在艾城人面前逃跑时,约书亚和长老们所担忧的似乎不是随时会被剪除的危险,而是神要为祂的大名怎样行。(书七9)真愿多有人热心维护神的荣耀!惟愿我们一心一意关切神的圣名在人间的形像,以致当我们在有关神行事法则的讨论中,意见纷纭时,这点能成为我们心中无上的考虑。  

  对神荣耀的护惜炽热地燃烧在亚伯拉罕心中。他那奇妙的代求便是由此而发。每当我们像他一样忘情于维护神的荣耀时,便会进入与他相同的感觉中,渴望神的性情能证实在人子中间;若是必要,我们情愿死于沟壑,只要能听见王因着我们的献身,得以胜利前进。

  三、亚伯拉罕代求中的要素—这是孤单的祷告 

  直等到高原上、穹苍下都寂然无声时,亚伯拉罕那激动的灵魂就像春雨过后满溢的池塘一样,尽情倾泻而出。

  (一)“他站在耶和华面前”。祷告时若总有人在场,即使是最亲爱的人,对进入与神交谈的至境总有妨碍。每个圣徒都需要一间密室,容许他关起门来,隐密地向神祷告。祷告室可以在山间、林中,或浪声滔滔的海边,总之,必须有个分别出来的地方。不能与神面对面谈论他的道路,并为同伴代求的人,值得同情;至于不敢的人,则是可怜。  

  “任由盲目在脑海中繁殖的人,
  岂胜过无知的羊群?
  认识神,却不举起手,
  为自己和朋友祷告的,也是如此。”

  (二)这是漫长的祷告——“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故事几分钟就读完了,这幕情景却可能持续数小时。祷告的巅峰不是仓促赶路可以爬上的;需要耐心、劳苦、和持久的努力,才能离开低坡,穿越云线,到达山顶的岩穴;那儿,摩西曾经在神圣手的遮蔽下站立。当然,神随时聆听我们在繁忙中向祂发出的连珠炮似的祷告,然而,除非我们培养长时间祷告的习惯,否则,便难维持这类迅疾、短促的祷告。只因不在神面前等候,我们不知失去多少宝贵的经历!我们不给太阳机会溶化自己心中的冰雪,不伫候在码头直到看见船只载著所祈求的答案归航。若在宫门前多待些时候,便能看见王脸上带著祝福,手里拿著礼物出来了。

  (三)这是极其谦卑的祷告——“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我还敢对主说话。”“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愈亲近神,愈深觉自己的渺小,正如鸟飞得愈高,它雪白的羽翅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影愈深。让萤火虫向正午的太阳挑战,让露珠向洋海夸口,让不解世故的人向撒拉弗吹嘘自己的知识——当人尚未遇见神前,绝不懂得谦卑俯伏在祂面前。诸天在神眼中不敢自夸清洁,天使出现在祂之前要遮蔽自己的脸面。我们的自觉软弱岂不是蒙神垂听最强而有力的凭据?“祂不忘记困苦人的哀求”,(诗九12 )“但我所看顾的就是虚心痛悔因我话而战兢的人。”(赛六十六2)

  (四)在道德良知中祷告——这祷告乃基于相信神与自己具有同样的道德良知。“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这道反诘真有意思。亚伯拉罕彷彿从自己内心深处的清明耿介仰观穹苍至高处的神,在祂身上发现有一道德本性居中掌权,原与自己心中的一样正直、公平、信实;于是,他针对神的道德本性,提出诉求,确信必蒙神应允。  

  他彷佛说著:“全能的神啊!将义人与恶人一同毁灭,怎么可能对呢?我敢保证任何义人都不会这样做。在人如此,在你更应如此,因为你是审判全地的主。”神的确未发怒,祂同意亚伯拉罕的恳求。我们应否由此推论说——神行事的方法虽可超出理性了解之外,祂却也不愿违逆祂摆在我们心中的道德良知;即使祂有时似乎如此,那是因为我们误解祂的作为,对之作出错误的解释?  

  从前有一句流行的话:“王不会做错事。”这真是幻想。但这话虽不能证之于世上的王,证诸永生神却是确凿的真理。祂不能违背人的道德良知,这原是按著祂的形像造的。让我们耐心护持住自己的灵智,确信任何违背它的,都是源自罪性和有限的知识,不久这些迷障就要被拂除淨尽,不再遮蔽那与崇山峻岭一般笃定而永存的公义。  

  (五)有恆心的祷告——这祷告是有恆心的——亚伯拉罕反覆祷告六次,每次祈求蒙应允时,勇气和信心又倍增;发现自己挖对了矿脉,便一次又一次往下凿深。乍看之下,他似乎向神步步进逼,为难神答应他的恳求。其实不然。事实上,是神一步步引领他;设若他敢于起始就提出最后那项要求,或许所得的要比代祷之先所求所想的多。对他而言,这真是受教一场。他并未马上就认识神那不可测度的公义和慈爱,乃是一步步往朦胧的高峰爬升;每往上爬一步,就获得鼓舞再试下一步。多么可惜!他的要求竟然仅止于十个义人的要求上。假如他继续要求,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神出于祂的本性,必然超越亚伯拉罕自己所定的限制,把任何可能被算为“义人”的,都带离所多玛。  

  神仍然这样教育著我们。如导引羽毛初丰的雏鹰一圈比一圈飞得广远,以探知风的浮力;如是,祂驱使我们祈求一事又一事,再一事。当我们求到自己所知的极限,总还有未被探索的馀数;而祂必也丰盛地加添赏赐。所多玛并无十个义人,但罗得、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却获得拯救,虽然后三者已深受当地的败德污染。神的公义因此明确地建立并证实在周围人们的眼中。  

  (六)义人对世界的重要——在结束本章时,我们要提到神管理世界的伟大法则之——一如果城内有十个义人,这城就可以免于灭亡。不信神的人极少知道神的儿女住在他们中间带给他们何等大的保障。可能老早之前,愤怒的暴洪就该把他们席捲而去;这审判所以得以制止,是因若有义人居住在他们中间,神就不能这么做。不耐烦的仆人经常问他们可否薅出稗子,公义的主总是这样回答:“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太十三29)世人真是不知他们亏欠圣徒多少,这些圣徒是遏止腐化的盐,防止混沌和黑夜再次称霸的光!当世界正快速迈向它悲惨的噩运时,让我们从幔利的高原切切为它代求。当最后的瘴疠全地蔓延,使灭亡成为不可避免时,愿我们和所爱的人能被带离,进入平安之境。

  摘自:《亚伯拉罕-信心的顺服 迈尔》(Abraham - The Obedience of Faith; F. B. Mayer)

  【附注】:亚伯拉罕为所多玛代求的两大特点:

  一、亚伯拉罕和撒拉热心款待耶和华,(创十八1-8)不但如此,他仍然喜欢侍立在耶和华面前。所以,要与耶和华同行,送祂一程。(创十八16)正如主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十四章回答犹大的话所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约十四23,启三20)

  二、亚伯拉罕为所多玛代求。(创十八20-33)耶和华在亚伯拉罕代求中逐渐引导他的代求。神的爱和意愿祝福亚伯拉罕的代求,超过亚伯拉罕信心所敢祈求的。以致,终能将罗得全家从将倾覆的所多玛拯救出来。(创十九10-28)我们从未进入救主爱心及怜悯的深处,(来十19-22)能够常来到神施恩的宝座前。(来四14-16)亚伯拉罕在神面前自视何等卑微,以致他能在神恩典中被引导,在神宝座前代求。(创十八20)

  (摘自:迈尔《每日读经导引》创十八1-33)

  【附录】:天使访问这城的动机有三:

  一、最基本的原因是出于对人类的爱。天使爱我们。虽然深知我们未来所将承受的尊荣要使最高等次的天使相形见绌,那涌动在他们灵中的至纯慈爱却丝毫未被嫉妒吞噬。神既然这样命定,他们就心悦诚服,因为我们乃是基督的至宝。所以,他们不辞艰辛地离开黄金的殿宇,穿破云天,来到人间,催促徘徊在救恩之外的人速速悔改。若遇任何拦阻,他们的使命便是将这拦阻挪除。

  二、直接的原因乃是亚伯拉罕的祷告。“当神毁灭平原诸城的时候,他记念亚伯拉罕,正在倾覆罗得所住之城的时候,就打发罗得从倾覆之中出来。”(创十九29)亲爱的读者!若有至亲好友置身在败坏的所多玛的环境中,请为他们恳切代祷。你似乎不可能亲临其间拯救他们,或以任何方式援助他们;但神将听你的祷告,差遣祂的使者前往那艘大洋中的船、那间北美森林中的伐木之寮、那搭在非洲钻石旷脉旁的草屋、或那纯为饮酒作乐而设的欢场。神的使者无所不至。所多玛无法扣留它所迫害的人,不让神的使者接触;天使光明的存在也不会被周围不洁的空气所玷污。正当你祷告的时候,神的使者便出发去执行你所祈求的,虽然他们前进的步履或将暂时受阻于不可知的魔力。(参阅但十12)

  三、终极的原因却是神的怜悯。“因为耶和华怜恤罗得。”怜恤——这正是最重要的关键。当使徒保罗解说自己何以能在荣光照耀的救恩圈中占有一席之地时,他举出了意义深远,叫人十分信服的原因:“我蒙了怜悯”;“我成了何等样的人,全靠著神的恩典。”永世已如晨星一样升起在我们心中。歌颂神的怜悯将是我们永世生活的主题。

 

回目录  下一篇>>